免费法律咨询 >> 精选文章 >> 行业交流 >>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逾期举证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证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网友咨询: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逾期举证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律师解答: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供关键证据,严重违反诚信原则,不仅会导致诉讼拖延,浪费司法资源,还会造成人民法院误判,损害司法权威。逾期举证的不同原因,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
逾期举证法律后果:
1、当事人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或者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未逾期。
2、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应当采纳,但应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3、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4、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处以罚款的,可以结合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主观过错程度、导致诉讼迟延的情况、诉讼标的金额等因素,确定罚款数额。
律师补充:
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并通知其他当事人。延长的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申请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通知申请人。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零一条 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证据。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或者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未逾期。
第一百零二条 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当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友情提示:有类似法律问题可直接向专业律师发布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