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法律咨询 >> 精选文章 >> 综合 >> 如何理解民法典规定的自助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来不及请求国家机关及时进行保护的情况,《民法典》规定“自助行为”制度进一步扩展了受害人的行为自由,赋予个体私力救济权。
网友咨询:
如何理解民法典规定的自助行为?
律师解答:
自助行为是指自己受到不法侵害之后,在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等相应措施的行为。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有其相应的边界,自助行为也不例外,受害人实施自助行为的措施,应当合法适度,不得违背公平原则及社会公序良俗。受害人在实施自助行为后,必须及时请求公力救济。
民事主体在紧迫情势下为了保护或者实现其合法权益可以实施民事自助行为。民事自助行为未超过合理限度的,自助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自助行为案件时可采用比较方法填补法律漏洞,也可类推适用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如果采取自助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仍应承担侵权责任。
律师补充:
在我国立法中,除了自助行为,还设置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三者都是私力救济,但却不可一概而论。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是为了抵抗或阻止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较自助行为具有更大的紧迫性;紧急避险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小损失去避免大损失,强调一种利益的比较。自助行为是完全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而采取的措施,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不局限于此,可以是为了自己的权益,也可以为保护他人人身财产利益或国家公共利益免受侵害而采取措施。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一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友情提示:有类似法律问题可直接向专业律师发布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