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法律咨询 >> 精选文章 >> 合同纠纷 >> 关系破裂父亲起诉儿子还20万借款,法院如何判决?
2019年7月,刘某的儿子小刘向他借了10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私家车。同年12月,小刘再次向父亲借款10万元,声称用于购买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直至彻底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刘某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儿子偿还这20万元债务。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这笔借款并非是父母对子女的赠与行为,而是儿子向父母的借款行为。因此法院当庭判决小刘向刘某返还剩余借款6万元。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子女在成年后应当承担自己的民事责任,包括偿还父母的债务。并且子女成年后,父母无继续供养义务。因此,若子女向父母借钱,且父母未明确表示该钱款的赠与性质,则子女与父母应认定为借贷关系,子女依法负有偿还的义务。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家庭关系中,应当遵循法律和道德伦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以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此类案件的争议焦点主要是,父母向子女转账或者交付款项的性质究竟是民间借贷还是赠与;如系借款,则借款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因为关系亲密,又有“面子”的因素在内,亲属之间的借款往往没有书面凭证,有一部分案件中虽然有借条,但也不能排除是发生纠纷后补签。绝大多数夫妻作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中,往往仅有夫妻一方在借条上签字,如儿子、女儿给出借款项的爸妈签了字,但是儿媳、女婿并未签字,这就导致当事人在借款真实性的问题上产生激烈交锋。
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认定事实的基本依据,负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否则可能承担不利后果。除了尽量签订书面的借款合同外,在款项交付上,可以优先选择通过银行转账或者其他支付软件转账;必须以现金形式交付的,应当留存取现、对方收款凭证等证据;在代借款人向第三人支付时,应当要求借款人出具说明或通过转账备注等形式予以明确。如果相关款项确系赠与或者其他性质,接收款项的一方应当要求付款方对款项性质予以明确,并保存相关证据,以免将来发生纠纷时因证据不足被认定为民间借贷,承担还款义务。
友情提示:有类似法律问题可直接向专业律师发布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