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法律咨询 >> 精选文章 >> 损害赔偿 >> 微信群里的微笑表情引发一场官司,这是怎么回事?
小刘就职于上海一家教培机构,2022年7月,小刘被公司开除。开除理由是小刘在有客户在内的公司群里言语粗鲁,辱骂同事,严重损害公司形象,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小刘对公司开除的决定不服,认为是同事先在群里发送了“微笑”表情,嘲讽并激怒了她,她才会言语攻击。
随着网络社交深入生活肌理,一套不成文的特殊礼仪似乎正在形成,比如“嗯”、“呵呵”、微笑表情、再见表情,这些之前常用的词语和表情,如今却被有些人认为是不礼貌的。显然一个带有多种理解的微笑表情,并不能够推断同事对小刘进行了嘲讽和侮辱。然而,小刘的过激言语却实实在在记录在案。所以公司开除小刘也算是情有可原,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公司与小刘达成调解协议,解除与她的劳动关系,并给予她2万元的补助。
作为一个即时互动的虚拟空间,网络交流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沟通效率。然而有别于面对面的现实交流,双方对话缺乏真实语气、表情、神态、动作等的立体呈现,网络社交表意的隐晦性、模煳性客观存在,破译“文字对谈”“斗图互动”背后的真正意图并不简单,理解偏差在所难免。而时时在线的状态、多种场景的融合,也衍生出更多新的社交烦恼。为此,网友们半是调侃半是认真地总结出一套“社交规矩”。
以微信为例,包括有话直说,不轻易找人点赞、投票、抢票、砍价等;不直接发起视频聊天请求,能用文字尽量不用语音,不把群聊当成私聊小窗;当对方频繁抛出表情包,你就该“体面再见”了等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俨然成了网络生存秘笈。
就工作的问题发生纠纷,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希望企业在年轻人初涉职场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指引,帮助他们适应、成长,从而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
友情提示:有类似法律问题可直接向专业律师发布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