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律师普法音频>> 法律顾问律师普法音频>>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公民和人民在我国的区别主要有:
1、含义不同
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政治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公民是个的法律概念,它与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相对应,是指具有一定国籍的人。
2、范围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广。公民包括这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虽然属于公民,但不属于人民的范畴。
3、产生的时间
人民比公民产生的要早,它是伴随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公民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才出现的。在专制社会里是不存在公民概念的。
4、概念不同
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一个单独的个体无法称为人民。
5、感情和道义色彩
人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感情和道义色彩的名词。而公民则是个中性词,无感情色彩。
6、搭配不同
在实际运用中,人民一般和权力搭配,而公民一般和权利搭配。
公民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受任何差别对待,以及要求国家平等保护的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即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选举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组织组成人员的权利。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即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4)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5)结社自由和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6)人身自由权,即公民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以及非法搜查身体。
(7)人格尊严权,即公民的人格应当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
(8)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9)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10)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11)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12)受教育的权利。
(13)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的权利。
(14)休息权。
(15)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即公民在法定条件下,有从国家和社会得到经济上或物质上的帮助的权利。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原则,公民既然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就应当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计划生育。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